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,七夕,这个充满浪漫与诗意的节日,再次跨越千年的岁月,在网络的世界里绽放出璀璨光芒。它不仅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,更是爱情的象征,承载着无数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。随着网络的普及,线上文化活动逐渐成为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的新方式,让我们一同走进“网络中国节,七夕”,感受这份穿越古今的深情。
七夕的来源
七夕节,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。又称七巧节、七姐节、女儿节、乞巧节、七娘会、七夕祭、牛公牛婆日、巧夕等 。我国七夕节是农历的七月初七 。现存古书中第一次出现“七月七日”,是东汉学者崔寔所撰的《四民月令》 。
七夕最初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,后衍生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,是少女祭祀星神、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夜。七夕节俗的丰富和圆满在六朝时期,汉魏以后主要成为表达女性愿望、比试与展示女性巧艺的节日。人们在七夕节吃巧果、巧芽面等食品,并进行穿针乞巧、喜蛛应巧、守夜许愿、曝书、晒衣等一系列乞巧活动 。七夕节在早期是庭院式乞巧节日,唐宋时期,演变为社会节日,明清时期七夕节回归庭院。到了当代,七夕节由家庭节日重新成为社会节日,人们可以在七夕节的仪式展演,加强地方社会的联系,活跃与丰富地方民众生活。
节日习俗
一、乞巧
这是七夕节最主要的习俗之一。女子们在这一天向织女乞求灵巧的手艺,通过穿针引线、做手工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技巧。
例如,在月光下比赛穿七孔针,谁先穿过谁就“得巧”。
二、拜织女
少女、少妇们会斋戒一天,沐浴净身,于案前焚香礼拜,向织女诉说心愿,乞求赐予灵巧的手艺和美满的姻缘。
三、吃巧果
巧果是一种用面粉、糖等材料制作而成的油炸点心,形状多样,口感酥脆香甜。
四、结扎巧姑
用稻草、彩纸等材料扎成“巧姑”(织女形象),摆放在案桌上供奉。
五、 晒书晒衣
传说七夕这一天阳光充足,适合晾晒衣物和书籍,可防止虫蛀。
节日意义
七夕节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观。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,通过庆祝七夕,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,让古老的七夕节在数字化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,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,让后人不断了解古代的风俗、信仰和生活方式,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,对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。
微信公众号
版权所有© 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津ICP备17008469号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 022-58553355 举报邮箱:jiwei@tqzyxy.com 举报平台: https://www.12377.cn